2016吉林省社会学年会主旨报告二:《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思考》
12月24日,吉林省社会学2016年学术年会,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东北振兴研讨会,在长春理工大学东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来自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以及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各机构的代表3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吉林财经大学校长 宋冬林教授受邀参加此次年会,并做了“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报告,对东北振兴问题进行深度解析,与会反响热烈。
宋冬林指出,对于东北工业基地的经济持续下滑,既要直面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又要看到经济向好的趋势性变化,少些感性宣泄,多些理性思考。
宋冬林认为虽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提出并实施后,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东北产业、传统的计划体制和作为微观主体的国有企业对区域经济束缚作用有所改变,并一度呈现出高速增长,但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上得到解决,产业结构单一、体制机制僵化和微观主体缺乏活力的痼疾仍然存在。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宋冬林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立足生产方式变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央企与地方、国企与民企以及调整和增长的关系。
宋冬林以一名经济学家的视角,还认为社会学应当在新一轮的东北振兴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并不是改造,而是再造,这一观点明显跳出了振兴东北的原有框架,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创新观点。
宋冬林,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配套改革与难点对策研究",课题相关成果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曾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优秀教师和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并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用经济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职务。
(撰稿:万克顺、摄影:冯耀云、编辑与审核:卜长莉)